2013这趟列车已驶向终点。

    这一年,对于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来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

    围绕“服务国家建设”主题和“诚信建设”主线,在过去的一年里,既有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的新突破,又有人才培养的新收获;既有审计准则的深入实 施,又有新业务拓展的阶段性成果……回首2013,我们眼前掠过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推动者们忙碌的身影,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曾经的经典瞬间,这些都定格在记 忆的胶片中。

    回眸,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主线篇:“诚信文化”润物无声
    2013年,注册会计师行业吹响“诚信文化建设年”号角。

    在“诚信文化”春风化雨般感召下,一场方向明确、认识统一、动力十足的“诚信行动”成为2013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主旋律。

    “作为一个肩负高度社会责任、面对巨大执业风险的行业,诚信是每一位注册会计师的安身立命之本,是行业发展之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毓圭表示。

    陈毓圭进一步解释说:“开展行业‘诚信文化建设年’活动,是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行业发展深层次问题,保障行业持续发展、跨越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建设的重大措施。”

    此前,中注协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筑起行业诚信的“层层防线”,但“诚信”作为行业永恒的主题,需要长期不懈地追求。

    陈毓圭说,希望通过“诚信文化建设年”活动的开展,使得行业的诚信建设更加系统化,更加深入人心,能够在全行业形成诚信自觉。

    在大量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行业“诚信文化建设年”活动方案正式发布。这一“总纲领”明确从诚信文化理论探讨、提炼注册会计师职业精神、加强诚信教 育、完善事务所内部治理、推动事务所品牌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诚信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和宣传等9个方面推进行业诚信建设。

    在中注协“诚信总纲领”带动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业党委积极响应,诚信文化的“地方纲领”纷纷出炉。

    此后,中注协领导多次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各地活动进展情况,并听取一线同志对当前行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在诚信文化建设轰轰烈烈开展了半年之际,一场有关“如何开展诚信建设?”“如何将诚信落在实处?”的注会行业诚信文化建设交流推进会在北京举办。

    财政部部长助理余蔚平出席会议并对各地诚信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情况给予肯定。

   “让诚信者扬名,给失信者施压。”余蔚平强调,要形成诚信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尤其要集中开展好对行业不正当低价竞争的综合治理,制止事务所和合伙人“带病合并”、逃避处罚的行为,披露执业失败案例,发挥舆论监督警示作用。

    另外,中注协网站又从征集到的2000余条“注册会计师职业精神”表述语中,陆续遴选刊登出其中的300条,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凝聚行业的诚信共识。

    来自中注协的最新信息显示,目前,全国具有注册会计师资质的人员超过25万人,会计师事务所8209家,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业务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800多类项目,服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超过350万家。

    “诚信是注册会计师的生存资本,没有诚信,行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陈毓圭说,今后将不断深化行业诚信建设,让诚信扎根于每一位从业人员的心中。

    2013年,诚信已然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风尚。

 

标准篇:审计准则体系趋于完善
    过去一年,推进审计准则的落地生根贯穿于准则建设的各环节。

    与往年相比,中注协有创新动作,如着手制定《商业银行审计指引》和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指引等专项业务指引,也有常规动作,如发布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等,深入推进审计准则的贯彻实施。它们交替在一起,不断推动着审计准则体系的完善。

    这一年,为解决审计准则执行中的实务问题,发布职业怀疑、函证等6项审计准则问题解答,并就会计分录测试、重要性及评价错报等7项问题解答征求意 见。同时,配合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编写《上市公司2012年度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分析报告》,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问题解答(征求意见稿)》。

    而《国际审计准则》和《国际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中文译本的出版,则有力推进大中华区会计语言精准化、标准化和通用化。

    在专项审计业务技术指引方面,中注协起草《商业银行审计指引》和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指引,为事务所开展业务提供技术指导。同时跟踪高校会计制度修订进展,推进高校财务报表审计指引的制定。此外,中注协还及时研究反馈国际会计组织相关准则的征求意见,推荐代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中国声音”。

 

研发篇:梳理新业务探路多元化
    2013年,在已建成的“10+3”会计服务示范基地基础上,中注协展开了示范基地的调研评价,推动示范基地做实做细,同时积极推进新的示范基地建设,指导创建新疆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示范基地。

    同时,中注协梳理修订《注册会计师业务指导目录》,新增新业务项目135项,业务指导目录项目达425项。成立多元化经营试点工作组,完成相关研究报告,对事务所多元化经营的政策性问题提出思路。

    在大所做强做大初显成效之际,中注协也不忘继续支持中小所做精做专。中注协从 方向指引、路径规范、政策扶持、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及宣传推广等6个方面梳理总结,发布《在做强做大战略中实现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做精做专》的专题报告。同 时,利用举办2013年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会计师行业交流研讨会的契机,举办两岸四地事务所合作洽谈会,为两岸四地的中小事务所交流合作搭建平台。

 

监管篇:严控年报审计风险
    上市公司年报审计监管工作是中注协的一项重要工作。

    针对2012年年报审计工作,中注协发布通知,不断强化年报审计风险管控理念。年报审计期间,针对9类风险开展9批次监管约谈,涉及证券事务所11家、上市公司15家。

    而且,年报审计的事中监控力度不断加强,中注协安排专人逐日跟踪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情况,重点关注审计收费和对审计准则的遵循情况,编发《年报审计情况快报》14期,提醒事务所谨慎执业、严控风险、确保质量。

    针对行业不正当低价竞争“毒瘤”,中注协制 定了综合治理的方案,组织证券事务所负责人共同发出抵制不正当低价竞争倡议。就中国船舶集团工业公司财务决算审计招标事件,及时向相关事务所和中国船舶集 团工业公司了解情况,并就审计服务招投标相关问题发布答记者问。同时还加强与国资委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对重大审计业务招投标和审计服务收费情况进行 跟    踪,约谈涉嫌不正当低价竞争的事务所。

    作为每年的“规定动作”,2013年执业质量检查工作不断完善。为提高检查人员的能力,中注协通过现场培训和远程视频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分类别、分层次培训检查骨干、全体监管干部和新老检查人员共1308人。2013年,中注协选派8个组共103名检查人员赴19个省市,对8家证券事务所及其21家分所进行针对性的重点检查,抽查审计报告105份,其中上市公司审计报告53份,对4名注册会计师实施行业惩戒。

    过去一年,中注协组 织各地方注协共同完成2013年注册会计师任职资格检查,通过网站和报纸公示通过年检的注册会计师名单。2013年全年,共有98048名注册会计师参加 年检,通过年检92358人,暂缓通过3280人,不予通过2410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8209家,注册会计师 98707人,非执业会员95069人。

 

事务所篇:会计师事务所“借势”图强
    过去一年,借助中注协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品牌建设和落实做强做大扶持措施的“政策东风”,事务所做强做大取得阶段性突破。

品牌软实力

    没有品牌,会计师事务所就免谈“强”和“大”。

    2013年年初,中注协组建品牌建设工作组和课题组,制定工作方案,起草印发《会计师事务所品牌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指导事务所开展品牌认知、品牌创建、品牌管理、品牌推介、营造品牌环境等工作。

    在第二届“京交会”上,中注协以“会计行业的品牌化和国际化—— —会计服务贸易价值提升新引擎”为主题,举办会计服务贸易合作签约和新闻发布活动,4家事务所进行品牌推介,5家事务所举办“走出去”业务项目合作签约活动,展示了行业规模化、国际化、品牌化的建设成果。

    在中注协相关政策引领下,一些大中型事务所展开有计划的品牌建设工作和适合行业特色的市场推广活动。

    此外,中注协经过11年的积累,不断强化和扩大“前百家”信息的影响力,“百强”信息已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

    2013年,中注协组 织完成2013年事务所综合评价工作并发布了2013年前百家信息。前百家信息显示,2012年度,全行业实现业务总收入509.65亿元,同比增长 15.81%;前百家事务所业务收入合计314.49亿元,占全行业总收入的61.63%,其中,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的有44家,超过5亿元的有14家, 超过10亿元的有10家,超过20亿元的有5家。

政策拉动力

    “已累计发放1000余万元扶持奖励资金。”过去一年,作为行业前行中最有力的“推手”,中注协的鼓励措施不乏“真金白银”落地。

    2013年年初,为落实做强做大扶持措施,中注协制定《支持会计师事务所进一步做强做大若干政策措施奖励资金申报办法》,并启动奖励申报的受理、审核和奖励资金的落实工作。

    同时,为指导事务所发力金融审计等高端业务领域,中注协还发布《关于提升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金融业发展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行业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目标、时间表、路线图和支持措施。此外,还支持指导事务所“走出去”,组织事务所参加“走出去”推介团和贸易谈判团,举办事务所“走出去”专题研究班。

    为了保障证券资格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转制的顺利进行,中注协还研究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转制的有关问题,举办全国证券事务所转制高级研修班,向证券事务所提供转制和合伙责任机制建设等技术法律咨询。

    从“有限责任”到完成“特殊普通合伙”的转制,注册会计师面临的职业风险增加。为应对转制后更高的职业风险,中注协研究起草省级注协集中投保政策措施,就《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集中投保办法》等系列文件征求意见,研究解决职业责任保险运作基本理论和运行模式中的问题,为改制后事务所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在一系列扶植政策引导下,一批初具规模与实力的事务所逐渐走上做强之路。

 

人才篇:践行“梯队化”培养模式
    人才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

CPA考试不断完善

    CPA考试是注会行业选拔和储备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报名准备阶段,中注协发布考试报名简章和考试大纲,组织完成全国考试报名工作,2013年,共有59万人报名,累计154万科次。同时,中注协不断完善机考流程,加强考试管理制度建设,修订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办法和考试档案管理办法,发布考试专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报备、回避与承诺制度等政策文件,不断完善考试制度建设。

    在考试阶段,中注协顺利组织实施专业阶段、综合阶段、英语测试和欧洲考区考试,完成评卷和成绩发布工作。此外,中注协提出注册会计师考试题库建设方案和技术方案,启动考试题库建设。

继续教育形式多样

    继续教育是保持和提升注册会计师专业素质、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手段。

    2013年,中注协直接举办远程培训班4期,委托国家会计学院举办各类主题面授培训班41期,累计培训注册会计师近2万人。其中,专门举办3期中小事务所走进国家会计学院的培训班,继续组织师资支持西部地区培训工作。

    针对非执业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中注协利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网络培训资源和中注协远程教育培训系统,为香港地区非执业会员提供培训。同时,通过创立非执业会员电子期刊、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积极支持企业高级管理会计人才建设。

发力人才培养重点工程

    行业领军人才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一支“王牌部队”。

    2013年,在领军人才选拔和跟踪培养方面,中注协完成第三批32名金融审计方向行业领军学员的选拔测试和集中培训,并完成第二批金融审计方向领军学员境外培训,组织行业领军学员参加联合集训,举办第二批行业领军学员毕业典礼,共有23名学员经过6年持续培养顺利毕业并获得全国会计领军人才证书。

    CPA专业方向教育为行业后备人才的培养注入“新鲜血液”。

    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这一年,中注协完 成了CPA专业方向院校评估指标的修订和对19所CPA专业方向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与ICAEW(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和ACCA(特许公认 会计师公会)合作,分别在英国和厦门举办CPA专业方向院校核心课程师资培训;推动建立行业“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行业引进人才开辟渠道;与全国 600余所高校会计院(系)建立联系,举办行业与高校视频沟通会;完成第九期CPA专业方向院校学生境外实习项目,选送83名学生分别赴12家国际会计公 司境外机构实习。

 

信息化篇:信息系统整合进行时
    经历了2012年“网络建设年”后,2013年,注会行业在信息化的应用方面成效显著。

    无论是推进行业管理信息化还是事务所信息化建设,这一年,“信息化”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在行业管理方面,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二期)正式上线运行,行业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和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启用17次,并同步用于行业远程教育培训和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中央监控。

    而通过对综合评价系统应用情况进行问题梳理和归集,制定改进技术方案并开展咨询论证,加快实现综合评价系统与行业管理信息系统联通,以减轻事务所填报负担。在网络信息安全的维护和实时监控方面,中注协进行梳理和诊断,针对隐患漏洞制定升级改造方案。

    推进事务所信息化建设和服务,也是行业信息化的重要工作之一。

    这一年,中注协制定2013年行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工作任务分解表,分类指导大中小型事务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行业法律法规库正式上线运行,为全行业免费提供法规资讯和实用工具,并通过召开试用培训会、开展网络调查等形式收集建议,持续改进内容、优化功能。中注协还完成了行业经济数据库招标采购,为在证券事务所推广使用做好准备。开展大型事务所审计软件需求分析、框架设计、功能开发、产品测试等工作,完成审计软件开发工作,启动基于“大数据”的审计智能辅助系统研究等。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 ©2013-2017 京ICP备13053119号
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院2号楼4层(100039)TEL:+86 10 88219191 FAX:+86 10 88210558